|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学家。
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1929年11月出生于双峰青树镇一个小手工业商人家庭。5岁入私塾,1937年随父母迁往武冈县城。194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国立师范学院,一年后,国师合并到湖南大学,即转入湖南大学生物系学习,还先后到湖南医学院、广州中山医学院借读。毕业后,任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助教兼秘书。两年后主讲动物胚胎学。1956年,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进修实验胚胎学,导师是中国生物科学家庄孝惠和朱洗,对胚胎器官的形成和诱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1958年9月,随生物系部分师生下放到长沙综合农场开门办学。此时,国家水产部在湖南召开了一次水产会议,向全国水产生物研究人员提出为什么池塘养殖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不能人工繁殖,能不能繁殖?这是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他主动给学校打报告,要求下乡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洞庭湖区草、青、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问题,得到学校和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就这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和弟子们到全省36个县市的乡村池塘、江河、湖泊进行家鱼性腺发育的调查研究,采集了约1000号实物标本,组织细胞学的切片观察,证实池养家鱼的生殖细胞是能正常发育的,但雌性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的阶段就停滞不前,必须人工催产,才能继续完成成熟分裂。这个结论,为家鱼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60年代,他的导师朱洗教授提出的鱼类受精精子必须穿过精孔细胞入卵的理论广为流传。1962年,他在研究草鱼受精细胞时,发现HG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雌性草鱼的人工催产不能起到像鲢、鳙鱼那样的作用,在IV时相卵母细胞动物性极上方受精孔中嵌合的精孔细胞到V时相卵母细胞解体不复存在,受精孔成为精子入卵的唯一通道,证实已成性成熟雌性草鱼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对HGG没有成熟、排卵反应,从而修正了导师朱洗的论点。“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也从没放弃鱼类生殖生理和人工繁殖的实验工作。粉碎“四人帮”后,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家鱼人工繁殖领域的研究,其成果走出湖南,在全国水产科技战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79年,湖南省科委向湖南师大生物系和汉寿县特种水产研究所下达了“鳖的繁殖和人工养殖研究”项目,他又义不容辞地挑起了重担。经过5年的野外采集、试验、试养,他终于掌握了鳖的性成熟年龄、生殖细胞发育规律、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影响胚胎发育的环境因素,提出了雌鳖的选择标准、雌雄合理搭配比例和提高卵化率的措施;总结了稚鳖、幼鳖、成鳖和亲鳖四级饲养方法和鱼鳖混养的养殖学原理,从而揭示了甲鱼胚胎发育过程和人工繁殖的规律。其技术被推广应用到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人工繁殖的甲鱼生长快,产量高,效益高。许多人饲养甲鱼,成了万元户、十万元户、百万元户。与此同时,他对牛蛙的人工繁殖和育种也取得成功,从1985年起,其技术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同样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千上万家特种水产养殖单位和专业户尊他为发家致富的“及时雨”、“福星”。他主持汉寿甲鱼实验场的成功,使汉寿成为“中国甲鱼之乡”。
1987年,其研究领域又拓展到鱼类细胞工程育种、应用细胞工程和传统的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培育优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鱼类四倍体基因库种群,成功培养出了三倍体鲫鱼(即工程鲫)和三倍体鲤鱼(即工程鲤),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两种鱼比普通鲫鱼和鲤鱼要大好几倍,而且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味道比较鲜美,深受养殖单位和消费者的青睐。现已被湖南省列为高科技产业发展计划和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长期以来,他一边做实验,一边笔耕不止。近10年已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3部学术著作。其中30万字的《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被水产学术专家誉为“当代科技的重要专著”。所主持完成的一系列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中,先后有9项成果12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这些重大成果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年均超过25亿元。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12月当选为湖南省科协副主席。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